从三方面看政府如何推动通航发展

近十年来,我国通用航空业的发展一直与各类鼓励政策相伴相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各类政策的内容从宏观口号逐步具体具象,发布主体从中央政府过渡到地方政府,政策效力也从疾风骤雨向久久为功发展。本文从制造项目引进、短途运输培育、人财资源保障3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制造项目引进

通用航空制造是2010年低空改革启动后最先热闹起来的领域,“十二五”期间几乎全球所有的航空制造商都被中国洽谈过合作。“十三五、十四五“以来,各地对航空制造项目引进更加沉稳理性,同时,无人机、城市空中交通(UAM)等新兴科技项目占比也越来越高,但出于发展的内生诉求或GDP考核的客观压力,地方政府对优秀的航空制造项目引进仍有偏爱,因此出台各类政策措施加以支持。
我们把航空制造项目分为大、中、小三类,其中大型的主要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难度高,25部固定翼、29部旋翼均为国家战略,新兴的载人UAM航空器虽有引进可能性但不确定性较高;中型的27部旋翼机以航空工业系统为主,23部飞机经历了“十二五”以来的引进潮,目前仅剩航空工业通飞、中电科、万丰航空等少数几家;小型制造项目中的轻型运动飞机(LSA)、货运无人机等投资金额少、研制周期短、技术难度低,因此成为过去5年国内制造项目引进的重点。
围绕小航空制造项目落地,先决条件是机场空域资源,即能满足航空器试飞需要。在此基础上则是地方政府的各显神通。这些政策多为一事一议,讨论范围一般集中在税费减免、各类补贴和人才奖励等方面。
税费减免是地方政府常见的招商手段,尽管国家对直接减税作出严格的限制,但通过“以奖代返”等形式进行的变相减免依然较为常见,而对紧缺人才个税的返还也是通常的做法。此外,如海南自贸港,通过利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实现对通用航空器引进关税、企业增值税、专业技术人员个税等予以减征、免征。
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类。直接补贴在“十二五”期间较多见,政府出于对项目的渴求,以现金直接给予补贴或注入公司资本金。但这类补贴资金有变为企业实际控制人个人财产的风险,因此,现阶段政府对现金形式越来越谨慎,多采用取得相关证照后补贴的方式,并对资金用途附加限制。间接补贴主要集中在土地差价补贴和厂房免费使用方面。由于这些不动产难以离开本地且难以变现,政府的风险较小,因此成为当前常见的补贴手段。

二、短途运输培育

通用航空短途运输源于1930年代短航程的活塞飞机探索人员定期运输的尝试,此后由于路径依赖而延续至今,目前仍在一些偏远区域发挥基本交通功能。我国的西部省份、东部海岛等普遍存在地广人稀、地面交通不便的问题,在通用航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为了探索新兴应用的重要结合点。
短途运输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因此,与政府的补贴紧密相连国内对通用航空短途运输的支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民航中小机场补贴管理暂行办法》将保障短途运输的通用机场纳入补贴范围,自2017年已连续补贴4年,但目前这类补贴有缩减甚至取消的趋势。
二是对特定的运营企业给予亏损补贴,即按照核定成本亏多少补多少。这种做法始于“十二五”时期海拉尔—根河、海拉尔—满洲里航线,并在此后较多地被其他省份借鉴。
三是通过招标确定运营企业与补贴金额。这种做法由山西省首创,由省政府委托省级平台企业通过招标方式遴选拟开通航线的运营企业,并根据企业报价综合确定补贴金额,较快形成了全省的短途运输网络体系。
四是通过政策明确短途运输航线补贴标准。如在浙江省明确提出对满足一定飞行量的短途运输航线每年每条给予一定补贴,期限不超过3年。
此外,还有许多“一事一议”性的短途运输补贴,因不具共性不纳入本文范畴。整体上,目前,国内对短途运输的补贴主要以直接的资金补贴为主,而国(境)外的补贴手段则更加丰富,包括航线的“肥瘦”搭配、干支通联运、旅游产业关联开发等。

三、资源保障

人才。人才保障一般包括两类,一方面是人才培养,包括在相关院校开设通用航空、无人机专业,鼓励职业院校与通用航空、无人机企业开办定向班,举办专题培训等,这类政策主要服务于产业工人、一线操作人员需求;另一方面是对专业技术紧缺人才的引进,以往政策多笼统地规定享受省市相应人才政策,近年在湖南、海南等省份的政策中,对哪些人员属于紧缺人才、享受哪些具体政策通过列举方式明确,更具可操作性。
融资。多个省份政策中提出设立通用航空发展基金,但由于通用机场、通航运营均属于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长周期的行业,并不符合金融投资的特性,甚至无法满足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因此,这类基金的成功案例较少。当前无人机、UAM快速发展,其行业特点更符合资本的胃口,作为地方政府可从打造展示平台、融资平台、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方面入手,优化融资环境,助力企业融资。
文化。目前航空科普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也存在规模偏小、鱼龙混杂、产品同质等突出问题。既有政策多注重有型的机场、航空器和人员,在航空科普文化方面关注较少。未来,应在科普资质、标准规范、人员证照等方面建立体系,并在中小学航空科普教育方面制定长期计划与鼓励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