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经济重启:中国通用航空的未来在哪里(上)
2023经济重启:中国通用航空的未来在哪里(上)
2023,跌宕起伏艰难承压三年的航空业,终于迎来复苏的春天。
目前,中国通用航空主要呈现出农林作业比重偏高、工业服务市场单一、私人消费比重偏低的三种市场需求结构特点,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的对比。未来,中国通用航空市场需求结构必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向成熟市场靠拢,结合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相关政策进一步放开,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将迎来向全产业链快速扩张的蓝海。
近年来,虽然中国通用航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中国通用航空产业整体规模仍然较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进展缓慢,航空器自主研发制造能力不足,通用航空运营服务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航空消费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一直以来,通用航空都是民航发展的重点,尤其是随着中国低空开放战略的实施,国内通用航空发展将迎来快速发展期,预计未来十年,通用航空将会成为继干线飞机、支线飞机之后另一个迅速崛起的朝阳产业。
中国通航的未来在哪里?过去5年的中国通航,有喜有忧。
喜的是,中国通航发展虽然比预期中缓慢,但实实在在地保持着持续进步。
宏观看来,越来越多的新通航机场开航,民航局在册已有近400个通航机场,更多通航航线开航,低空飞行区试点区域开放,通航飞行员持续增加,通航飞行活动的审批与转场也越来越便捷。
此外,疫情出国学飞不方便,不少飞行培训的需求留在国内,一定程度上给国内通航企业(飞行培训)带来了更多生源。
疫情期间,美国的飞行学校(至少就我所知的)生意也异常地好。不知道是不是动荡时局中,大家更觉得要多学一门手艺比较安心?
这些年在国内游历,去到的大部分知名景区,几乎都已经配套低空观光服务。疫情之下,往往生意也不错。地面游人来往,头顶引擎轰鸣,好不热闹。
忧的是,中国通航仍然受到多因素限制,未来面临较多不确定性。
2010年,国务院与军委共同发布低空改革意见,点燃了中国通航市场这把火。业界一度乐观地推演出”中国通航万亿市场空间“的梦幻预期。同时期叠加了08金融危机后的四万亿大放水、地方财政规划转向,投资热潮以及房地产圈地的火热行情。一时间,众多热钱涌入市场,通航行业一度迎来爆发期。
而最近几年,疫情影响,出行受限,民航业低迷,房地产降温,依靠通航低价“圈地”的需求淡出,曾经的青涩商业模式难以存活,热钱与投机者逐渐退场。通航热潮慢慢退去。
截止2016年底,我国有224家通航公司(含小型运输)在册。截至2022年底,根据民航局发布的数据,我国暂停或终止运行种类的通航公司累计已有220家(仍有399家实际运行)。可见,6年间,注销的通航公司与6年前的在册数量持平。
当然,这是很正常的事,一个崭新行业在起步阶段,试错在所难免。
一方面,市场在逐步回归理性与冷静。大浪淘沙,留下来真正的热爱者,信仰者。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在持续利润增长与拉动地方经济角度而言,过去十余年内,通航产业并未交出足够亮眼的成绩单。
逐利性的市场资本信心日益削弱,地方政府的扶持性出资亦趋于保守谨慎。对于艰难生存却仍然坚守初心的大部分通航企业来说,尽管走出了疫情,仍然面对严峻挑战与困难。
市场机制与主观能动性之外,国内通航发展还继续受限于:硬件——通航机场数量与配置;和软件——成熟专业人才不足与复杂严格的(民航局+空军)双轨管理的限制。
此外,飞速发展的无人机技术与新概念飞行的eVOT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也在进一步挤占传统小型飞行器运行的市场份额与利润空间。
综上,尽管运输航空已经随着疫情结束而强势复苏,中国通航的未来发展仍然面临大量不确定性。
那么,未来10-20年内,中国通航市场的主要增长点在哪里?
如火如荼的新概念飞行器赛道之外(即,无人机与eVOTL。本文暂不讨论),主要在——短途运输与消费类私用飞行。
重申下,一家之言,抛砖引玉。偏颇错漏之处,还望读者海涵与指正。
好,让我们来先定义,什么是通用航空(通航)?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的定义,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
简言之,军事性质之外的航空活动,为民用航空。
在日常语境的表述中,30座以上大飞机的运输航空,为“民航”。
那么,30座以下小型飞行器的航空活动,则为本文讨论的“通航”(精确地说,是通航与小型运输航空。为便于讨论,这里统称为通航)。
(注意,本文暂不讨论无人机与eVTOL垂直起飞的应用领域)。
且,通航运营的市场空间并不限于运营本身,上下游的连带部分,比如航空器制造、进口、维修,以及通航机场建设及周边地区规划和管理本身,也可以成为拉动整体经济的增长点。
限于篇幅以及作者能力,本文就不展开了。或许有机会积累到足够多的想法与素材,有灵感单写一篇文章来讨论。)
通航有五个主要应用场景:短途运输、作业、培训、救援、消费类(含私用与科普)。以下逐一讨论。
之短途运输
特指300公里左右直线距离,即高铁(如有)1小时左右距离的超短途运输。
在中国的人口群居与高铁路网大背景下,尤其在东部人口稠密地区,通航的短途运输功能被大大限制。高铁与高速公路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短途运输需求。
仅在一些相对地广人稀,高铁与高速覆盖不到的地区,通航的短途运输功能尚有用武之地。也可以看到,目前国内依然存活的短途通航航线,也基本集中在这些地区。
只是,这些缺乏高铁与高速的地区,往往经济水平也相对不高。主要的当地客户群体难以负担高昂的飞行成本。
大概是出于适应民情,又或者初期推广宣传,笔者在查询票价时,1-1.5小时航程,机票仅售99-300+人民币,比同等距离高铁一等座(如果有高铁的话)贵不了多少,比高铁商务座还要便宜。这个价格在美国连最基础飞个起降的体验飞行费用都不够。
可以想见,这些运营短途航线的公司并不指望售票赚钱,而应该是依靠获取政府专项补贴来平衡成本。
当然,从地方政府/中央财政规划的角度,支持通用航空点对点短途运输的成本,应当远远低于建造并维护一条低上座率的高铁线路。而且,航线之外可以拉动的曝光度,周边基建和旅游收入,就算总账的角度,至少在短期内是相对合算的选择。
尽管在经济发达地区与大城市之间,高速路网与运输航空布局已经足够成熟,很难有通航短途运输的切入空间。然而,以中国之大,还存在大量地区的超短途点对点运输/旅行需求空间,尚未得到真正释放与满足,超短途小型运输航空的进一步布局与发展还大有可为。
之各种作业
笔者能想到的一些,比如洒药、灭火、巡线、测绘、拍摄……绝大部分作业内容可由无人机替代。
随着无人机和A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需要人工驾驶飞行器的作业场景会越来越少。这一部分的人工驾驶运营市场(至少绝大部分)将永久性地失去——这是历史趋势,无可逆转。
之应急救援
从事救援的机型一般以维护运行费用较高的直升机为主,固定翼应用场景有限。目前国内多为事业单位运营,私人资本的民营企业难以介入,或者介入了,也难以实现持续盈利。
背后原因显而易见。
首先,以我国目前国情,民众情感上基本不能接受得到航空救援后收到天价账单(往往也难以负担)。因此,在我国,救援飞行更多具备公益性质,不适宜获利。换言之,商业空间有限。
当然,有足够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家,或许可以考虑走获取专项资金补贴的渠道。门槛较高,且难以复制,这里不详述。
其次,通航飞机航程较短,只能覆盖周边救援。而我国疆域辽阔,灾害发生存在不可预料性,私人资本难以承担覆盖全国救援网络的成本。加上前面讨论过的,在商业获利模式上先天不足。自飞友处了解到,市场上确实有过勇敢尝试的先驱者,很可惜,无可奈何花落去,运营数年后因商业因素变化,最终未能维持。
另一方面,相较于美日欧州国家,面对突发灾难,我国可调动的资源更多。因此,对民间救援飞行力量的需求也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