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助力
通航产业腾飞未来可期
通用航空是服务社会、经济和国防,实现民航强国“两翼齐飞”的重要支撑,主要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一般具有三大特点:作业范围广、作业空域低、机动灵活性高。横向对比通用航空器数量和飞行作业时间,我国通用航空发展规模仍然较小,发展空间巨大。
路虽远,行则必至。多年来,面对行业整体的痛点,服务通航产业的国资央企主动改革,逐步形成行业合力;面对全产业链制造挑战,多家央企积极突破,练就研发能力;面向大“蓝海”市场,央企与民企携手,提升市场活力。在国资央企助力下,通用飞机、通用机场、通航企业数量持续增长,通航飞行小时数再创历史新高,低空经济稳步前行、未来可期。
在形成行业合力的同时,研发层面仍需“各自为战”。由于通航产业的链条长、辐射带动能力强,完备的研发制造链条是重中之重。国资央企勇担重任,为行业、地方注入发展动能。
通航产业链可分为上、中、下游。上游主要是原材料供应和整机制造。其中的核心原材料除金属原材料、燃料等基础原材料外,还包括核心零部件的供应以及各种软硬件的供应。
2022年,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13吨级大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吉祥鸟”AC313A成功首飞。由中航工业哈飞与空中客车直升机公司合作研制的民用中型多用途直升机Z15(AC352)、中航工业通飞公司自主研制的“领雁”AG50轻型运动飞机以及由天域航通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大型无人机系统HY100分别获颁民航局型号合格证。
此前,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M完成海上首飞,并获得了5架购机合同,标志着AG600飞机迈出了商业成功的第一步。在这背后,凝聚着中国20个省市、150多家企事业单位、10余所高校数以万计科研人员的汗水与智慧。
“研制大型水陆两栖飞机,不仅是我国航空技术发展的必然,更是国家战略需求的体现。”航空工业通飞珠海基地研发中心总体部副部长程志航说。
“整机制造项目有很强的产业带动效应,但整机制造绝不是通航制造的全部,在美国通航制造总产值中整机制造的产值贡献不到2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指出,在抓整机制造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整机制造项目的产业带动效应,沿通航制造产业链,向关键零部件、通航航材及周边产品进行产业延伸。
中游主要为通用航空运营。包括通用机场建设、服务、航空器的维修保养等。“近10年是国内通用航空高速发展的10年,也是南航通航业务多元化、机型多元化、能力多元化发展的10年。企业的机队规模由原来的10架,增加到目前的超过30架,实现了从单一海油业务向海陆全业务场景运行的转变,实现了从单一机型向世界主流全系列机型运行的转变。”南航通航飞机维修厂厂长张晶巍介绍道。
从2016年5月引进第一架贝尔407直升机开始,到现在执管5架同款直升机,南航通航的飞机维修厂迅速掌握了该型号5年检的各级检修能力。2021年7月,南航通航取得贝尔407型直升机RR250—C47B发动机单元体更换维修资质,这也成为国内第一家可以完成此型号发动机2000小时定检及发动机单元体更换的维修单位。飞机维修厂研发出的发动机燃油喷嘴自动化清洗设备获得了国家专利,实现了燃油喷嘴的不离位修理,打破国外维修的技术壁垒。
下游包括私务飞行、工农业应用、搜索救援、娱乐活动等领域。离民生和消费最近,适宜发展合作协同,促进当地通航产业的整体进步。
借由此次中国通航划转的契机,海南省将力争本土注册通航企业数量达到20家,入驻海南通用航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量超过80家;通航有人机队规模超过100架,飞行小时数翻一番;打造低空旅游精品项目10个以上,空中游览项目覆盖80%以上省内4A、5A景区;短途运输、低空旅游、航空文化、飞行培训、公益服务和生产应用、通航FBO、通航MRO等业态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