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无人机产业链创新联盟成立,新通航时代来临
四川省无人机产业链创新联盟成立,新通航时代来临
2023年首届中国科技城北川通航(无人机)产业峰会于2月16-18日举办,在此峰会上,四川省无人机产业链创新联盟在北川正式揭牌成立。该创新联盟由中国航天工业科学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四川北川经济开发区、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四川天府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成都纵横股份、北京航之鹰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组建。
据了解,前不久,绵阳市无人机产业集群——中国科技城(北川)通航产业园被认定为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北川具有发展无人机产业的独特优势。拥有750平方公里飞行空域,高度1600米,真空1100米,覆盖平原、丘陵、山地等地形,可实现半小时报备飞行,全年可飞行330天。北川通用机场成为四川省首个获批的通航机场,被纳入全省第二批空域改革试点,2023年6月将建成投运。
据介绍,四川省无人机产业链创新联盟成立了国内首家“中国无人机产业协同创新智库”,致力于前瞻研判全球无人机产业及相关领域发展趋势,聚焦研究中国无人机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深度解析国内无人机产业领域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根据德国研究公司DII的报告,世界顶级无人机制造商位于中国或美国,2022 年最好的无人机公司分别为:大疆创新(中国)、Parrot(法国)、Skydio(美国)、极飞(中国)、成都纵横(中国)。前5名中中国企业就占了3家,可见我国民用无人机的发展已经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综合多家机构数据可以看到,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保持高速增长,2021年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超过1600亿元,同比增长61.6%,其中工业级无人机占60%左右。预计2024年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增长至4157.27亿元;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其中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占比将超过80%。
中国工业无人机的市场规模也呈爆发时增长,成为新通航产业的重要驱动力。预计到2024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达2075.59亿元,其中工业无人机1507.85亿元,占比超过72%。
进入“十四五”规划以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实景三维中国、新型智慧城市、低空经济等国家战略规划将为无人机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新基建成为后疫情时代激烈角逐的主战场和领跑者,这将是工业无人机的重要发展机遇期。
在此次峰会上,纵横股份董事长任斌发表了主题演讲,深入解读了“新基建+新通航”时代,工业无人机的发展趋势。他指出,无人机正在引领通航产业进入新时代,无人机的快速发展、迭代演进,推动通航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相较于传统通航产业(运输航空、有人航空器),无人机的发展规模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 为中国建设航空强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通过无人机企业数量增长、机队规模增长、无人机驾驶仪数量增长等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无人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通航产业,可以说,无人机赋予了通航产业新的活力和牵引力,正在引领通航产业进入新时代,我们可以称之为“新通航产业时代”。
《“十四五”通航发展专项规划》中提到新时代通航产业的“五纵两横”组织框架,明确了重点任务。其中,“五纵”包括公益服务、新兴消费、短途运输、无人机应用和传统业态五大重点领域。“两横”包括基础保障、行业治理两大体系,为任务落实提供有力支撑。
这一《规划》强力推动了新通航的快速发展,表现在:1、全国各地对此充满了热情,都在积极打造新通航产业。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航局已经批复了26个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20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2、布局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圈。2021年,“低空经济”被正式写入国家规划,低空新基建也成了刻不容缓的重中之重。
四川省也在积极打造省级无人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近期,四川省公布了3家省重点实验室,其中一家是“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交通管理省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第二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 、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建设布局。这个实验室重在破解部分民用无人机“看不见”、“管不住”、“飞不顺”等难题,预计未来5年内突破无人机数字化协同管制等关键技术5项以上,制定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5个以上,实现成果转化超1亿元。
由此可见,以无人机为驱动力的新通航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将推动新时代航空的快速发展。